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范文精选

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范文第1篇

人文教育,简单地说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的定位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具体到人文教育方面,课程目标则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在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熏陶.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它包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此外,还十分强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首先强调“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③,针对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和自身的个性发展而提出来的,强调包括关爱祖国与家乡、国际合作及全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等三个不同层面上须达到的目标可见高中地理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凸显出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关心现实、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强化地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发掘人文资源

地理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研究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研究地理环境,又研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门人文意识极强的科学,包含丰富的人文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用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的内容设计,都是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构建、拓展和编排的,不仅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所有内容都密切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而且必修模块还专辟内容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推进策略。选修模块还单列一个模块阐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如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从人类活动人手,阐述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一一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然后分析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人口、城市、文化、旅游、政治等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在选修课中得以学习.这就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供了较好的素材,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才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此外,高中教材注重对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的分析,强调人类要协调与环境的关系,首先要了解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特别有利于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如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国情认识方面,通过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等内容,使学生深化对国情、国力和国策的认识,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我国交通和布局时,可以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揭示旧中国交通落后和布局的不平衡,进而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西南地区落后的交通到成昆、南昆和青藏铁路的开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得到极大的改善并形成网络。通过引导、对比就能使学生自然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中国繁荣富强”的科学结论。通过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包括思考、讨论、演讲、写小论文、实验、野外考察等,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还要结合课程内容,挖掘和拓展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投身社会。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过程:体现人文理念

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突出教育教学环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情境,开展研究性学习,巧妙借鉴和运用人文科学资源和方法。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扼杀,只能被动地围绕教师、教材、课堂转。社会在进步,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应与时俱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地理教学新理念,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应看做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地理教师要以一种全新的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审视教学,审视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了解和逐渐掌握学生的不同特点,按照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特点,寻找教育好每个学生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都能得到最佳发展;使所有学生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下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自尊、自信、自谦精神.有关心他人和社会情怀的人。

(二)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们的集体精神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具有诱人的感染力.从中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感。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一的模式,每节课的环节都一样,教学在结构、程序上较为刻板,失去了课堂的鲜活灵魂;失去了教与学互动的实质性关系。事实表明,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首先要形成一个张弛有度、活泼有序而又充满人文意蕴的地理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既有教师幽默风趣的讲授、引导,又有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实践.实现师生互动。在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即使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也不能随意抛弃、轻视这个学生,不能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所有学生。同时,要搞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当然也允许他们犯一些小错误,当他们说错话、办错事时,教师应提供热情的指导和帮助,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善于在课堂上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培养,让他们朝着自己最有发展潜力的方向奋进。

(三)开展研究性探索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的教,教师教什么,学生只能学什么,丧失了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学生成为了一部容纳知识的“机器”。体现人文关怀的地理教学,虽然学生还是教育的对象,却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已不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使同学们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完成任务.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潜能。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基本情况,研究学生不同的课题。事先对研究内容提出建议,拟订专题,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自已的研究课题,调动参与积极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为学生提出好的建议,把讨论、发言、动手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也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种人文关怀下培养的学生.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要比接受性学习培养出的学生提高得更快.能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地理教学范文第2篇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地理教学设计必须认真分析总的教学目标,找出为实现总目标所需实现的子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和各个知识点,以及对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明确描述),目标规定了地理教学活动的方向,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基础。地理教学设计者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从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确定学生的原有地理认知结构;同时设计者也要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期望形成的地理认知结构,找到“原有地理认知结构”与“期望地理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地理教学的起点。选择切实有效的地理教学策略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核心。地理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地理研究的方法和地理思维的过程。

(一)、教学方法的选取:

学生想要高效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掌握地理学习方法、顺利的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离不开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而课堂讨论就是调动学生参与与思维创新的方式之一,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教学内容需要联系实际时;当书本上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发生偏差时;当遇到学生最容易发生分歧的涵义时,讨论课便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办法。讨论课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便于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拓宽了,一些创新思维自然会如泉涌般而出。除了讨论课之外,演示课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演示课是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部分以演示的情境做给学生看,以证明某一个曾被假设或未知的结论。在演示之前。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由问题提出自己的假想,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启动新思维的过程。通过演示后的结论或许并不一定非常完整,因而可以让学生演示自己的假想,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去完成演示,在演示中可以发现问题或发现新的观点。这一过程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如“地壳运动”一节,学生在书上看到的褶皱及断层都是非常简单的图片,通过讲解和演示,学生在基本了解其形成及特点后,提出“如果水平岩层在水平方向受力不相同,使其发生扭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其他同学立即动手操作,通过演示摆出了各种情况,从而解决了问题。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按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除了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把握好课堂气氛和掌握有效提问的技巧,以便课堂教学更有效的进行。

(一)、课堂控制

教师的课堂控制是教学效率提高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有效的教学,首先要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即分析或假设各种要素的状态,拟定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步骤,但是良好的教学设计绝不等于良好的教学效率。教学是一个过程,教学要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很多因素是无法预测的,教师的课堂条款应该是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三)、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地理模型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五)、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营造、保护课堂气氛

气氛指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情绪的综合反映。包括师生的心境、情感体验、彼此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目标的主流态度等。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友善合作,学生之间团结,学生思维、行动活跃、积极向上,教师就很容易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七)、有效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诊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此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课后反思

地理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最高艺术是用富于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并给学生带来快乐。”多种途径的地理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地理兴趣、材料来源、认识深度等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科研意识和探究能力。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教材处理

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的一个明显之处就在于删去了一些难点、繁点,而相应地增加了大量的活动题和资料。但在教材处理上,对于需要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资料或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不提,避而不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合理整合教材、发掘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本宣科。因此,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在课后机械般地做大量的练习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2.教学方法

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大部分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教师和课本成为课堂上的权威,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以教师“灌”为主,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活性。

3.教学评价

农村中学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普遍存在两大误区:一方面是教师的评价过于传统,过分注重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等;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评价仍停留在一张试卷上。

二、造成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相关因素

1.教师素质与新课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第一是专职教师较少。第二是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安心地理教学,专业思想不牢固,认为地理是“副科”,缺乏钻研动力。第三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陈旧,同时也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第四是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还没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农村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存在很大障碍

第一,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第二,农村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见识少,知识储备也少,影响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第三,农村经济水平、生活条件较差,青少年活动场所及社区机构也很少。

3.农村学校教学用具残缺不全

大多数学校的教具要靠地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限于人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多数教师仍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很难使电化教学走进地理课堂。4.农村学生的家长及周围人群的文化素养较低,在学习上为学生提供的帮助较少

三、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思考

1.科学地使用教材

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农村学生的具体状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再创造,重新组织教材,创设教学的理想情境。例如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灵活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删,或者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图像。地理课本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书中有许多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漫画、地理照片和地理图表等。这些图像蕴涵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并从图像上获取信息,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的出发点。

2.注重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

教师应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的形式也应不拘泥于单纯的讲授。教师关键是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

3.丰富和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旨在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地理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更好地贯彻地理教育思想;要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科深度。作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更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①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等,也可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型。例如在学习“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做镶嵌式小地球仪,既弥补了课堂教具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②教师可以结合热点新闻与教学内容,整合提出探究性地理问题。③重视学校小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建设。④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服务于教学。

4.评价方式上关注过程性评价

地理教学范文第4篇

一、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首先,对于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乡。虽然说大家已经很熟悉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已经非常深刻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所以加强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其次,地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了解祖国的欲望,进而使学生萌发出一种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怀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会让学生能够体会得到,这种情怀让学生增强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最后,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关于环境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好自然,这样才能够让中华儿女有取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对策

首先,加强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第一,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要想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增强师资力量。学校要做到的就是要平均分配教学资源,为地理教学分配专业的,以及教学水平良好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地理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第二,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对于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也应该应用在地理的教学中。对于地理这样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而言,教学的时候如果结合了多媒体这样的教学设备,势必会让学生能够在简单的动画中理解到自己想象不到的一些知识,进而让学生不再对地理的学习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并逐步的被吸引着去学习。第三,加强教育改革,将地理的学习也提到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科目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而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其次,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第一。加强情感教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以及学习兴趣等,在教学中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要懂得对学生采用鼓励的方式,进而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晓得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二,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授课。例如,可以分组比赛抢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不断地发散自己的思维,从而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第三,采用实践的方式进行授课。地理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授,将课堂扩展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能投体会到生活就是一本书,所有的知识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初中地理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它的学习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和付出。要不断的加强地理课堂的教学,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并能够达到学习地理的真正目的。

作者:杨春芳单位:河北省阜平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管理中心

地理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生应具备的、能      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在教学中渗透这一      教学理念。本文以“北极地区”为例,探讨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北极地区;初中地理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是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本文以“北极地区”为例,探讨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明确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目标必须始终将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条课标要求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三方面认识北极地区,体现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凸显了区域认知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思考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分析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探究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条课标要求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凸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根据课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结合我国北极科考相关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以核心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思路

北极地区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东南亚、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区域之后,学习的一个独特区域。教材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胜地”“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三部分,三者之间联系紧密,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本节课确定的核心问题为:北极地区地理位置有何独特之处;自然环境有何独特之处;生态环境如何保护。以这三个核心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思路,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见图1)。

三、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开展教学活动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区域观念,能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以“我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这一真实情境贯穿始终,围绕核心问题,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线索开展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17年10月10日,历时83天,总航程逾2万海里,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极地考察船返回上海,此次北极考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为什么我国要去北极科考?北极地区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北极地区为什么会如此独特?如何保护独特的北极地区?设计意图:作为起始环节,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疑导趣,形成对北极地区的初步感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情境铺垫。

2.描述位置,认识北极师生活动:阅读我国南北极科考时间表,思考南北极科考时间差异与地理位置的关系;阅读北极地区地图,描出北极地区的范围界线,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南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异同,解释两极科考时间差异的原因。设计意图: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区域认知最重要的是学会用空间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认识地理位置是区域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地理位置一般借助地图,因此在本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在地图上描画重要界线,寻找周围的地理事物,提取重要的地理信息,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生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掌握某一地区的位置特点,建立其空间观念,提高区域认知水平。

3.分析特征,探知北极师生活动:结合北极科考的生态环境调查,思考南北极同为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出现差别的原因;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南北极地区气候特征的异同,从海陆位置、地形特征和自然环境三个角度分析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的原因;阅读资料,思考因纽特人独有的“冷文化”与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地理综合思维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空间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在本教学环节中,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同时分析因纽特人“冷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从要素综合和区域综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北极地区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的影响。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4.探究航道,保护北极师生活动:结合北极科考的航道环境综合调查,阅读北极航道示意图,思考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和航道开通的利与弊;结合科考中对北极环境的污染调查,从全球气候的角度,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国家和个人角度,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结合公益海报,做一个简短的演讲,为保护北极地区环境,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设计意图:人地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人地协调观”是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思考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和开通的利弊,认识到保护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思考北极地区环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带来的影响,进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地球家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构建框架,总结提升师生活动: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构建北极地区的认知框架,归纳学习方法,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见图2)。设计意图:在课堂总结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归纳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三个角度认识地区,提高区域认知水平,学会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现象,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四、反思教学设计,聚焦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路径。本节课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遵循“认识区域”的一般学习方法,以核心问题为主线,设置层次清晰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链,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课标要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强化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提高区域认知水平,注重地理综合思维的提升。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科考价值高,只有保护极地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凸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李文胜 朱丽明 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初中地理教学范文2

1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现状

1.1学校对地理教学不够重视

1.1.1课时安排少于其他课根据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内容要求,初中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地位、重要性都是相当的。可是,在学校教学安排计划中,经常会发现地理课时安排少于其他学课的现象,甚至有的学校只在初一、初二安排地理课程,在初三就不再开设地理课程,地理课时都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占用。

1.1.2教师安排缺乏专业性初中地理是一门学科性极强的课程,需要专业教师来担任授课主讲,才能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和学生地理素养培养计划。然而,大多数农村学校在专业地理教师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让语文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地理教师,甚至有的学校还安排体育教师或后勤人员来担任地理教师。

1.1.3教学评价缺乏系统性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质量、水平、效果、得失具有学科诊断作用,从而激励、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不断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对师生的教与学具有双向引导作用。然而,一些农村中学却不把地理教学成绩纳入教师业绩考评范围,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地理课程教学评价考核制度。

1.2社会对地理学科不够认可由于对地理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人们对地理科学的社会功能以及地理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导致地理学科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农村群众中间的认可度比较低,进而影响到学校、教师对地理教学的态度,也影响了家长对孩子学习地理课的支持度[1]。

1.3地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笔者在对10多所农村中学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地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教师把地理概念、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既损伤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也大大降低了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对需要实验演示、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授课内容进行空洞说教,甚至以朗读教材内容的方式来代替,导致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以及相关地理素养始终无法形成。

2影响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的问题

2.1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资源

专业地理教师资源短缺,是农村各中学地理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为解此燃眉之急,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用其他学科的教师来顶替,或让其他学科教师来兼职地理教学。因为这些兼职教师没有地理学科教学所必备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根本无法胜任地理专业教学任务。

2.2缺乏齐全的地理教学设备

初中地理课教学需要与之配套的专用器材的辅助,才能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专用概念、特有规律,并不断建立和形成相应的地理知识体系。如用地球运行仪模拟地球自转、公转状态,让学生在实验演示的基础上形成地球运行方面的地理知识和规律,而农村中学根本无法配备这些教学必备器材[2]。

2.3缺乏长远的地理学习计划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没有从提升人文素养的角度,来制订比较长远的地理学科学习计划,而是以追求分数为单一目标被动地进行地理课的学习。

3提升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3.1努力改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

3.1.1建设功能齐全的地理学科实验室地理学科实验室是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感性地理形象转变成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论、定律的硬件工程,也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地理学科思维的重要场所。中学地理学科实验室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认识、理解人地关系和世界的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农村中学必须克服资金困难,从教学实际、实用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建设功能齐全的地理学科实验室。3.1.2建设高素质的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从重视“德能勤绩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入手,大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理学科教师队伍,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各地可以通过优质课、论文、微课等教育教学展示平台,大力培养地理骨干教师。

3.2建立健全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开放、能动、有效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工具所具备的如激励、引导、调节、监督等综合功能,大力促进教师地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努力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计划和任务,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打好坚实的人文基础。建立以学生地理学科素养提升为核心,以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为主,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为辅,多层次、多方面评价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价措施、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努力指导地理教育教学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3探索“产学研”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为目的,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操作、实践,把地理学习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与科学探索相联系,把地理学科知识、概念、理论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实践变成学生的学科能力,极力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地理教学课堂,极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建立地理教学生产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课堂知识向生产实践能力转化的体验平台,用生产实践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并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某农村中学与一地质勘查队合作,让学生到勘察现场了解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勘探过程,大大增强了学生地理学科的应用能力,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意志和决心。

作者:石爽 单位:庄浪县南湖中学

初中地理教学范文3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是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本文以“北极地区”为例,探讨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明确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目标必须始终将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条课标要求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三方面认识北极地区,体现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凸显了区域认知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思考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分析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探究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条课标要求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凸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根据课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结合我国北极科考相关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以核心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思路

北极地区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东南亚、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区域之后,学习的一个独特区域。教材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胜地”“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三部分,三者之间联系紧密,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本节课确定的核心问题为:北极地区地理位置有何独特之处;自然环境有何独特之处;生态环境如何保护。以这三个核心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思路,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见图1)。

三、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开展教学活动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区域观念,能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以“我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这一真实情境贯穿始终,围绕核心问题,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线索开展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17年10月10日,历时83天,总航程逾2万海里,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极地考察船返回上海,此次北极考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为什么我国要去北极科考?北极地区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北极地区为什么会如此独特?如何保护独特的北极地区?设计意图:作为起始环节,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疑导趣,形成对北极地区的初步感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情境铺垫。

2.描述位置,认识北极师生活动:阅读我国南北极科考时间表,思考南北极科考时间差异与地理位置的关系;阅读北极地区地图,描出北极地区的范围界线,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南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异同,解释两极科考时间差异的原因。设计意图: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区域认知最重要的是学会用空间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认识地理位置是区域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地理位置一般借助地图,因此在本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在地图上描画重要界线,寻找周围的地理事物,提取重要的地理信息,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生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掌握某一地区的位置特点,建立其空间观念,提高区域认知水平。

3.分析特征,探知北极师生活动:结合北极科考的生态环境调查,思考南北极同为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出现差别的原因;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南北极地区气候特征的异同,从海陆位置、地形特征和自然环境三个角度分析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的原因;阅读资料,思考因纽特人独有的“冷文化”与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地理综合思维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空间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在本教学环节中,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同时分析因纽特人“冷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从要素综合和区域综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北极地区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的影响。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4.探究航道,保护北极师生活动:结合北极科考的航道环境综合调查,阅读北极航道示意图,思考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和航道开通的利与弊;结合科考中对北极环境的污染调查,从全球气候的角度,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国家和个人角度,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结合公益海报,做一个简短的演讲,为保护北极地区环境,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设计意图:人地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人地协调观”是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思考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和开通的利弊,认识到保护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思考北极地区环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带来的影响,进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地球家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构建框架,总结提升师生活动: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构建北极地区的认知框架,归纳学习方法,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见图2)。设计意图:在课堂总结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归纳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三个角度认识地区,提高区域认知水平,学会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现象,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四、反思教学设计,聚焦核心素养